在多数中国式家庭里,父母们在与子女的相处中总是以语言暴力为主。
”这点小事都干不好?”
“你看看邻居家小孩,再看看你自己,真是上不了台面”。
最后甚至美化成 “刀子嘴豆腐心”
“我这都是为了你好!”
可这些话对于孩子来说真的有好处吗?
所以,今天浪妈就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。
在一场真人秀中,女儿对父亲说道:“你还记得小时候骂我那次吗?”
父亲显然不清楚女儿所说的,不解地问:“哪次?”
原来,女儿那时刚上初中,有段时间喜欢穿得清凉,爸爸比较反感,有次竟当面说她:“穿得像个妓女!”
听到父亲这么说,女儿感觉比被人扇一耳光还难受,委屈、羞耻统统涌了上来
女孩的内心深处更是充满了委屈、愤怒和羞辱,时隔多年仍然不能释怀,心理也一直有一根刺。
而最后爸爸的反应却很平淡:好像有这么一回事
在爸爸的言语中,听不到一点歉意,也感觉不到一点心疼,好像自己这么说也没有什么,甚至觉得自己做得很对
根据美国爱荷华大学一项研究报告指出显示,父母在每天对孩子说的话语中,仅有不到20%的语言是积极和充满鼓励的。
大约每个孩子平均一天会得到超过430条的评论,但其中的正面评论却只有30多条。
“你真是一点都不聪明?”
“这都不会干,你有什么用!”
“别人家小孩什么都会,你会什么!”
“就你这成绩,干脆别上学了?”
“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不会吗!”
“别哭了,再哭就把你扔到垃圾桶。”
心理学家说,人格健全的人,童年都是被爱浇灌长大的,而童年的不幸,其实很多是由父母的言语暴力导致的。
中国式家长的言语暴力,对于孩子来说,要比身体上的暴力更加残忍。
如果长此以往只顾一味的打压孩子,孩子只会慢慢丧失掉与家长沟通的欲望。
从而不愿和外界进行有效的沟通,语言暴力在这种时候已经渐渐演变成了一把凶器
这让浪妈想起了,去年济南大学学生在宿舍里悄悄喝下毒药,最后在凄冷的凌晨,死的悄无声息。
很快,女孩留在QQ空间上的遗书被发现。
当人们打开这封带血的千字长文时,每个人都震惊了。
里面详细记录着这些年女孩被亲生父亲折磨的种种过往。
读完令人瞬间泪崩。
她讲述了从小到大诸多噩梦般的经历。
比如小时候,自己不愿意碰水。
于是父亲直接一巴掌扇归来,当场流血。
上小学了,看不懂语文字典。
爸爸就把那本厚厚的词典,径直朝她砸过来。
她当场被吓得尿了裤子。
高三那年,因为早恋,父亲当众破口大骂她是“婊子”“贱人”“妓女”。
一天晚上,又突然疯一样剪她头发,还捅了妈妈一刀。
她顿时觉得,自己“活得像狗一样”。
你很难想象,这些都是一个女孩正在经历的。
但事实是,它就这么发生了,贯穿着这个女孩短暂的一生。
一言一语,极尽无情、刻薄、恶毒。
长久的否定、贬低、打压,将女孩的灵魂抽丝剥茧,只剩一副不属于自己的空壳
太多的伤害累积到一块,这个20岁出头的女孩对这个世界灰心了,也对自己的人生绝望了。
在遗书里,她写下给世界的最后一段话。
“如果大家发现我时,我还没能死掉,求求你们,千万千万千万不要救我。就让我慢慢死去吧,救我,只是在加深我的痛苦。”
多么的可悲又无力。
很多父母的暴力都只是他们的手段,不是目的。
真正的目的,是获取并维持对子女完全的控制。
在他们眼里,孩子不是独立自主的「人」,而是从属于自己的「物」。
所以,他们可以把负面情绪随意发泄在孩子身上。
可以决定孩子的对错,并随意羞辱孩子。
尊重孩子
才能赢得尊重
“在我眼里没有不行的学生,只有不行的老师。”
这是电影《垫底辣妹》里,坪田老师的经典台词。
初次见面时,女主沙耶加金色卷发、浓妆、热裤、露脐装。
高中女生打扮得如此热辣,换成一般老师可能早就指着鼻子开骂。
坪田虽然也被吓到,但说出口的却是:
“好有型啊。”
“你也教教我现在流行的时尚吧。”
简单的一句赞美,瞬间拉近了师生关系。
第一次水平测试,沙耶加得了0分。
坪田老师眉头都没皱一下,还肯定她:
“虽然全错了,但所有解答栏都填满了。”
接着他耐心询问沙耶加做每一道题目的理由,听完各种奇葩解释后,坪田老师无比真诚地说:
“虽然常识匮乏,但你的想法真是天才级别的呀!”
被老师夸赞的新鲜感觉,让科科垫底的沙耶加对学习逐渐起了兴趣。
郑渊洁说过,“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用50种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,而不是用一种教育方式去教育50个孩子。”
坪田身体力行地证明了这一点。
他会努力了解每个学生的喜好,他从不吝啬赞美。不论学生考试成绩如何,他都会花式激励,想方设法给他们信心。
无条件的信任和接纳,像一束光,支撑沙耶加穿越黑暗,走向更广阔的未来。
作为父母更应该这样,带给孩子爱与光明。
而不是一味的向孩子宣示主权。
孩子并不属于你,他只属于他自己。
多一些空间与爱
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,我们种下什么因,就会结出什么果。
心理学称:孩子自尊心的养成,离不开父母无条件的爱和尊重,是父母态度的内化。
所以在下一次觉得孩子有错的时候,请允许孩子有反对意见、允许孩子说出自己的理由,合理即采纳;
允许孩子发泄坏情绪,孩子也会有独处思考的需求,真诚接纳孩子的内心感受;
给予信任,相信孩子的品性,允许孩子有秘密,走弯路不走错路就好,心理不越界。
而无条件的尊重不是放纵,而是合理的教育和沟通。
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,不是一味的劈头盖脸臭骂,更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。